第420章 西汉晁错之事-《三国新天子》
第(2/3)页
“可你叔父们……”荀衢口中的叔父,自然指的就是荀彧迁至冀州的那一支。倘若颍川这里忽然言明归顺汉室,荀衢担忧那一支必然会受到影响。纵然不会是族灭,至少荀家却要因此而分为两支了。
这个理由当真让荀攸思忖了片刻,毕竟,汉代这时候的观念同前世是有所不同的。甚至,就连与前世以为的明清时代,也是大相径庭的。
前世的时候,家族都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小家庭,以一个分子的结构镶嵌在整个社会体系当中。而明清两朝,家族的利益的确要考虑,但更优先要考虑的,是忠孝不能两全。舍家为国是会被世人赞扬的,而舍国为家,那就是卖国贼、叛徒,是没有脱离低级趣味、思想不纯洁高贵的人。
可在汉代,沿袭的还是周礼。周朝时候的国家,说是国家,其实不过是很多大家族组成的一个集合体。所以周礼上的那些礼数,大多是什么尊卑有序、长幼有别一类的东西,那时候人们认为只要将自己的家族搞定,国家必然会和谐稳定。
到了汉代,摒弃秦朝苛酷法家之后,周礼儒术自然又成了正统。人们认为家事才是天大的事儿,为了家事族事而放弃国事是天经地义的。这个时代的统治者也认为,一个不爱家的人肯定不爱国,朝庭里的官员,父母去世都要回家守孝三年,更遑论一个家族要因此而分为两支。
在这个时代,说什么忠孝不能两全,舍家而为国这种话,简直就是混账话。宗族势力,家族观念,那是坚挺地过人民币,从来都不会贬值的。
“叔父,短期来看,荀家的确可能会因此而分为两支。但天下之势,和平统一才是主流,黎庶受难,最渴盼的仍旧是汉室重归一统。只要等到那时,我们荀家由血缘家训构建起的家族,必然还会因此回归一脉。甚至,因此而更加兴盛也尚未可知。”荀攸沉吟了半晌,只能用这种展的眼光论述了这个问题。
虽然,他自己也清楚,这个解释并不能让荀衢满意。但这毕竟是他目前能想到的最好解答了,因为他坚信汉室必然一统,那今日的投效和代价,便不会没有收获。
由此,荀攸认为,这样的解释,纵然不会让荀衢满意,但至少不会让荀衢否认。可想不到的是,荀衢丝毫没有反驳荀攸的论调,反而抬头用浑浊却意味深长的眼神看了荀攸一眼,终于缓缓说道:“叔父怕的,恰恰就是这点啊……”
“为什么?!”这下荀攸完全傻眼了,他都设身处地替荀衢想到了所有可能,却怎么也没想到,汉室一统竟然还会是阻碍荀家投效的理由:“叔父,您难道不是心向汉室的吗?”
荀衢这次没有叹气,而是忽然换上了一副威严族长的面孔,向荀攸缓缓说道:“攸儿,你记不记得,就在应穿着这个地方,还曾出现过一个望族,他族中那个最杰出的人,曾经当到了汉朝御史大夫,位列三公……”
荀攸的脸色一下惨白起来,他自然知道荀衢口中的那个人是谁。并且,还知道那个人就活跃在汉朝最兴盛的‘文景之治’时代。
第(2/3)页